据说在四大名著中,唯有关羽是唯一一个出现在其中的古代名将,至于这一说法是否准确,笔者无从确认。然而,关羽的名字确实出现在了自三国时期以来的各类史书中,包括《元史》和《清史稿》在内,均有记载。例如,《元史·卷三十二·本纪第三十二·文宗一》记载了在致和元年时,元朝皇帝孛儿只斤·图帖睦尔给关羽加封了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,并遣使前往祠堂祭拜。而《清史稿·卷一百十五·志九十·职官二》则提到,康熙五十八年时,关羽的五十七世孙关霨被任命为洛阳庙的主祭人,而雍正四年和十三年时,关羽的后代也分别被赋予了管理庙祭的责任。
关羽后代的世系让人感叹。在康熙年间,关羽的后人已经达到第五十七代,这一事实引发了一个有趣的疑问:既然关羽家族的后代如此繁盛,那么流传下来的“庞德子会,锺(钟会)、邓(邓艾)伐蜀,蜀破,尽灭关氏家”的说法,是否纯粹是后人臆造的故事呢?
关羽作为汉将并非蜀国的将领。刘备所建立的蜀汉王朝,是为了延续汉朝的遗志,而关羽始终忠诚于汉朝,并未有过“降汉不降曹”的言论或行为。关羽一直以汉朝将领的身份自居。值得一提的是,曹操在曹丕篡位之前,曾被封为大汉魏王,而刘备则是大汉汉中王,孙权则拥有如假节领荆州牧等高职,三国的官职设置中没有人称自己是“魏将”或“蜀将”。这些官爵是在建安二十四年,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册封的。
展开剩余69%当庞德阵亡时,关羽作为汉前将军,身为大汉的假节钺董督荆州事、汉寿亭侯,与庞德的身份有着显著的差异。两人都曾是大汉的将领,却因为敌对阵营而互相冲突。关羽杀庞德与孙传芳暗杀施从滨有一定相似之处,但背景却大不相同。施从滨在孙传芳的背叛中死去,毫无准备;而庞德则一心求死,他本可以选择归降,却始终抱持“宁死不降”的态度,最终被关羽所斩杀。这一行为,关羽并非出于私怨,而是出于义气和“全其名节”的考虑。
两军交战,各为其主,最终的胜负便决定了将领的命运。在庞德和于禁的投降行为中,可以看出两者的态度差异。于禁曾为曹操立下赫赫战功,投降时,家属的命运并未受到太多影响;而庞德从一开始便受到曹操的怀疑,投降时他的家族也必定遭遇惨烈后果。这些细节让我们明白庞德宁死不降的根本原因并非出于忠诚,而是对家族的考虑。
关羽杀庞德一事,是出于对庞德名节的尊重,也免去了庞德死后家族的进一步灾难。虽然关羽与庞德的关系并不亲近,但关羽并未毫不留情,他选择了将庞德囚禁,而非直接处决。关羽与于禁之间也有一些旧情,因此对待于禁时,他选择了保留性命,表面上看似“仁至义尽”,实际上也为两国之间的关系和交情做出了考虑。
庞德在临死前所言“我宁为国家鬼,不为贼将”,不仅表达了他坚守忠诚的态度,也透露出他对曹操的深厚忠诚。关羽杀庞德是其对庞德名节的全然理解和尊重,而庞德自己也早已做好了死亡的准备。最后,庞德死后,关羽的行为也未曾让庞家后代心生怨恨。
对于庞会是否如传言中所说“灭关家满门”,这一说法实属不实。庞会虽然试图复仇,却未能成功,而且他并没有机会做出这种行为。事实上,庞会在蜀汉灭亡后,一直在与姜维作战,并未参与所谓的“灭关家”的行动。此外,《三国志》中的记载并未提到庞会有任何此类举动,而是明确指出庞会在其他战役中与姜维并肩作战,这与东晋王隐编写的《蜀记》中的记载大相径庭。
从正史来看,庞会与关羽的关系,完全没有王隐所述的那样残酷和血腥。王隐的编撰并未受到过严谨的考证,因此他的部分内容值得怀疑。结合史料分析,庞会灭关家满门的说法完全是臆造。最终,关羽家族的后代在清朝时期依然被官方册封,这表明关羽的后裔并未遭遇历史上的“灭族”之祸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中国股票配资网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